展覽
CINEMA 2.0 媒體藝術展:光域
屏幕與影像之間的關係很吊詭,既是讓觀眾能看見影像的載體,但在觀影過程中其存在卻又必須被完全忽略,是一個「被透明」的媒介。屏幕為觀眾清晰劃分實體的真實世界以及影像的虛擬領域,時刻提醒他們,被投映在眼前的只是一齣電影,一場影像狂想。
 
時移世易,電子屏幕成為日常生活最常見的介面,一眾社交平台發展出以圖像及影片為骨幹的模式,而屏幕則成了展現身份認同與建構自我必要的媒介。及至世紀疫症之時,屏幕的功能被史無前例地擴展和放大;它能伸延的領域溢出邊框,掩蓋了屏幕本身。
 
今屆《CINEMA 2.0:光域》媒體藝術展,藉由四份作品,引令觀者重新思考屏幕作為媒介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各種微妙關係。
 
策展人:
葉旭耀
 
參展藝術家:
Joon Moon(南韓)
Exonemo(日本)
Akinori Goto(日本)
Supported by
Curated By
Graphic and Spatial Design
Technical Support
2/3 (四) – 19/3 (日) | 12nn – 8pm |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 | 免費入場
Hello, Shadow! (2018)
Joon Moon
(南韓)
作品以影子實現混合現實體驗。 觀眾移動照明設備,可以觀察電腦產生的影子形狀,從而瞭解嵌入在影子之中的虛擬世界。影子是想像與現實的邊界,喚起獨特的幻想和詩意的情感,邀請觀眾與影子世界中的虛擬人類進行眼神交流。
更多
Kiss, or Dual Monitors (2017)
Exonemo
(日本)
作品由兩台顯示屏組成,它們分別同時顯示一張閉着眼睛的臉。當兩台顯示屏緊貼在一起,影像中的人看來如同在接吻。作品旨在喚起對觸感的聯想,在通訊設備越來越要求用家觸碰螢幕表面的當下,螢幕與觸感的關係是如此密切。
更多
Progress (2017)
Akinori Goto
(日本)
一束光投射到作品之上,展現出行走的人的影像。當光束在圓圈上擴散,行走的人變得越來越多。在作品中,個體隨時間的流逝而不斷分裂,繼而逐漸擴大。在物理和數碼空間同時存在的多個「自我」之中,我們該用甚麼去介定「真實的自我」,而這個自我又出自何處?
更多
Rediscovery of Anima (2018)
Akinori Goto
(日本)
作品以木和石創造出 3D 結構 ,移動的軌跡在陽光照射下活靈活現。作品探索人類自古對移動影像的渴望和興趣,幻想某種動態畫像與當時社會和文化的關係。在這個大量使用圖像的時代,藝術家回溯人類對移動影像的原始感官和感覺。
更多
策展人導賞:11/3 (六) | 2pm | 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 | 粵語 | 免費登記,名額有限
第二十八屆 ifva 比賽
媒體藝術組入圍作品展
媒體藝術創作媒介多元,從曾經常用的 FM 頻道、 人手幾張的記憶卡、大型的雕塑裝置及沉浸式錄像體驗,以至近年紅極一時的 NFT 項目,光譜非常寬廣。十份來自亞洲地區及香港的媒體藝術作品,各有主張,卻都在回應對自身及世界的觀察。
入圍作品展:2/3(四)- 19/3(日) | 12nn - 8pm | 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 | 免費入場
《A fable of a fable < Black-tailed gull >》
couch
(日本)
這是一個以狹縫動畫(slit-animation)進行敘事的動態裝置。當印有狹縫的膠片在圖畫前面駛過,描繪了不同時空的靜態圖畫就會變得靈動。所有圖像將連成一個故事,那是一個黑尾海鷗的寓言故事,無始也無終。
更多
《Active Statue》
Beak Jung-ki
(南韓)
雕塑以金屬製成,而金屬的傳導特性令它可以變成傳送無線電波的天線。現場的收音機可以收聽這個金屬雕塑傳送的無線電波, 有一把聲音正在述說一個由 Choi Chu-young 與Ik Soo-kaay 創作的短篇故事。
更多
《洞與洞之間》
張曉童
(香港)
這個沉浸式錄像作品的靈感,源自性侵犯留下無法磨滅的創傷。為求真誠地創作,我嘗試從語言的限制中解放出來,以直覺的藝術實驗打開痛苦的記憶。沉默的嘴巴令我無法透過正念隱藏自己,站在兩張奇怪的嘴巴之間,我慢慢承認那無法忘懷的痛楚。
更多
《驅動未來 02》
鍾正
(香港)
發光二極體照出刺眼光芒,鏡面高樓大廈的扭曲倒影東歪西倒,筆直的權威,是建立在無盡可接受誤差之上的假象。權威,操弄身體精神意志,光芒,令整個城市沒有一點黑暗;多餘的、異見的、不漂亮的、真實的,都被推到邊緣,大家裝作它們不存在,默不作聲,眼前只有完美的幻象。思想是負擔!
更多
《FM108,致⋯⋯》
陳偉森、梁耀華、許智生
(香港)
《FM108,致……》是一個不存在的電台頻道,讓我們分享未曾傾聽的訊息、逝去感情的悲傷。這個互動裝置外型像是搖搖板,搖動平衡時便會調較無線電頻道。兩名觀眾各據搖搖板一端,沉浸在無線電聲音之中,當他們合作起伏便能收聽 FM108 的隱藏聲音。
更多
《未來_預報》
武子楊、Mark Ramos
(中國 / 美國)
《未來_預報》是一個包括實時模擬與共同建構世界的遊戲、一齣電腦合成圖像電影、 和一些 NFT 角色的項目。 作品透過檢視互聯網發展帶來的網絡,以及預想菲律賓未來的網路服務供應商和區塊鏈公司帶來的生態、地緣政治、社會文化影響,呈現與「預測」發展中國家雲端網路社會的演化。
更多
《Humanoid Object #3》
Min Chan-wook
(南韓)
今日機器的角色與活動已延伸至一些以往被認為是人類獨有的範疇《Humanoid Object #3》 是一具以人工智能自行塗鴉創作的機器,亂畫的圖像表達了機器的思想與情感。
更多
《Imagraph》
Goki Muramoto
(日本)
《Imagraph》是一個容讓兩種原始「態度」角力的媒介:投射影像與封閉感官。參與者躺在像箱子一樣的床上,閉上眼睛。兩個顯示器懸掛在天花,上面每一個像素均有光纖延伸到參與者的眼瞼上。裝置單方面播放影像,參與者透過眼瞼感受的血紅光影有若鬼魅,並且因人而異。
更多
《用白填空》
馮可貝
(香港)
很長一段時間,我四處搜尋流散到小檔口中、被丟棄的二手記憶卡,以反覆觀看陌生人的記憶。我藉着重組他人記憶的重疊,去還原一張小時候誤刪的合照,試圖填補記憶中的白。
更多
《Stochastic Camera (version 0.2) - the Melting Crystal Ball》
陳朗丰
(香港)
《Stochastic Camera (version 0.2)》 重新檢視及反思機器學習影像處理的演算邏輯。連續八天,藝術家記錄冰球三小時內在黑盒及穩定光照下的融化過程,再編寫兩條不同的方程式處理影像,分別代表總體及個體自主。
更多
未知的行進
劉清華媒體藝術展
「記憶是不動的,它們越是牢牢地固定在空間之中,它們就越是穩固。」加斯東.巴舍拉,《空間詩學》
 
ifva 每年與香港歌德學院聯手為媒體藝術組本地得獎者舉辦個人展。今年為上屆金獎得主劉清華舉辦「未知的行進」媒體藝術展,透過一系列新舊影像作品,重新建構城市與身體的記憶。
 
劉清華藉由單一而重複的動作去建構影像,強調影像與身體勞動之間的關係。故事發生過的場所,都會是記憶依存之地,它可以是一條河、一條大街、一個身體,甚或一幅白牆。觀者從流動的影像,重新切入記憶的交纏與混沌,會發現記憶正以一種未知的姿態行進,一呼一吸,不斷重組和形塑,並與想像進行連結。
10/2 (五) – 11/3 (六) | 11am – 8pm (一) /10am – 8pm (二至五) 9:30am – 6pm (六) /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香港歌德學院歌德藝廊及黑盒子|免費入場
 
展覽開幕:  11/2 (六) 3pm,設開幕表演 (曾凱渝)
洞壁與哨鳴
20’00” 循環播放
2021
《洞壁與哨鳴》為一部定點定格動畫,影像在一幅2x3米的白牆上展開,劉清華以炭枝逐幀描繪一個個炭黑色的小人,和他們從白牆邊沿走向畫面中心的路徑。動畫中的人每走一步,劉氏都在同一幅牆上描繪、記錄再擦掉,不斷重複,直至白牆聚滿了人,再用手(指尖、掌心、指節⋯⋯)將牆上的炭粉逐點抹掉,嘗試將已經填滿的牆身還原。畫面左上角的時鐘,顯示了劉氏每天於現實世界繪製動畫的時間(每天正午12時開始)與動畫中濃縮了的影像時間作為對照。
聲音:wo4
片名字體:Lokto
更多
步行電影院:飛翔的氣球
27’00” 循環播放
2020
2020年2月,劉清華於京都開始定點拍攝,紀錄人們以跳石渡過京都鴨川的模樣。劉氏站在二条大橋中央,將鏡頭向北,對準二条跳石(飛び石),每當有人沿著斜坡踏進跳石便按下快門,直至那人離開了畫面。每天四小時,最後紀錄了一百人踏石渡河的影像。
片名字體:黃倬詠
更多
紅燈煞停了彌敦道
多頻道錄像
2022
劉清華以Google 地圖的街景功能,在虛擬世界的彌敦道不斷來回行走,並以收集不同時間彌敦道亮起紅燈畫面作為起點,製作成一部多視頻影像裝置。一條彌敦道的時間和空間經數位化後被存放在網絡世界,劉氏嘗試以其影像的數值特徵重新拆解和建構屬於她記憶中的城市大道。
更多
速度:1
雙頻道錄像/1’00”循環播放
2022
《速度:1》為一個雙視頻裝置,兩段影像隔空對置。表演者一人分別穿上黑衣和白衣獨自玩著經典的拍手遊戲「黑白」,一個需要二人完成的擊掌遊戲。觀眾置於其中,可以聽到拍掌聲在展場內不斷錯落,碰撞。
表演者:陳洋
更多
雪花
1’00”循環播放
2022
當類比電視(Analog TV)沒有獲得訊號時,會因白雜訊產生的隨機的像素點圖案。劉清華就此以人手複製了六十幅「雪花」素描,並在歌德藝廊內嵌的數位電視(digital TV)中並以不同張數播放,包括高張數每秒六十格。
更多
藝術家簡介
劉清華
1991 年生於香港,2014 年獲得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文學士(榮譽)學位。 她以片段式的影像探索敘事的可能及以身體的記憶為創作題材,着眼於不同媒 介本身的獨特性及其質感之可塑性。2020 年進駐大館藝術家工作室,2022 年為台灣南瀛獎得主。現居花蓮,於東華大學華文系創作所研修。
Partner